距xxxx开幕日期
0天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专业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正文
 
经济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
2017-06-07 09:54   审核人:   (点击: )

经济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

安顺学院教务处审定

安顺学院数理学院学院印制   二0一六年七月

 

经济统计学专业

Economic Statistics)

 

一、   专业代码:

020102

二、专业名称

经济统计学

三、专业性质

非师范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经济学与统计学素养,系统掌握经济学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与开发,能在政府或企事业等部门独立从事经济统计的分析、核算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五、培养具体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经济学和统计学素养,系统接受经济统计学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及计算机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经济计量分析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经济学与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本理论与方法;

2.掌握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能够较好地运用经济统计学分析思想与技术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数量测度与数据分析研究;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情,熟悉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律;

5.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具有较强的统计分析与应用能力;

6.具备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和分析经济数据的基本能力;

   7.具有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初步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

六、学制及修业年限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七、毕业条件

    学生德、智、体合格,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课程和其它教学环节,至少取得175 学分,符合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安顺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准予毕业。

八、授予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经安顺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确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安顺

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办法》(试行)规定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九、主干学科

经济学、统计学

十、开设的主要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型】

专业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实验)、会计学。   

专业课程:国民经济统计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随机过程、金融市场学(金融市场学实训课)、电子商务。

十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含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

   1.军训:2周,安排在第1学期。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6周。

3.专业见习:专业见习1周,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

4.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18周,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

5.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12周,安排在第7-8学期进行。

6.课外科技活动:课外科技活动1周。

 

十二、主要课程简介

1.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 54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包括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其中资本主义部分包括商品和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过程、资本流通过程、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等;社会主义部分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共设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市场体系、现代企业制度、宏观经济调控、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等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用所学理论对经济现象及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进行解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管理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用教材: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资料:

1. 陈征,《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逄锦聚、洪银兴,《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卫兴华、顾学荣,《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考核方式:考试

2.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72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等基础知识。具体内容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函数理论、成本函数理论、厂商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及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它们是由价格的决定和影响为主线,以价格为核心概念贯穿在一起的,用来解释价格决定的机制,并通过各个层面对价格机制的解释描述了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原理。其中,贯穿的方法主要是实证的分析方法和均衡分析方法。

教学要求:一是让学生掌握各核心概念和核心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各核心问题与各基础理论的关系;二是使学生具有使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理解和处理相关的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微观经济学素养,养成独立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使用教材: 苏素,《微观经济学》(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12.

主要参考资料:

1. 卢现祥、陈银娥,《微观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丁冰主,《当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六版),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2.

考核方式:考试

3.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54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均衡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政策理论等。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 宏观经济学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经济总量的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宏观经济学包括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两部分,理论分析就是研究各经济总量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政策研究则是要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适用条件及作用特点。

教学要求:首先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均衡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和经济政策理论等核心概念和理论;其次使学生具有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理解和处理相关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初步能力;再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促使学生具有一定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素养,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应用学科提供经济学思路和方法。

使用教材: 张远超,《宏观经济学》(第四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主要参考资料:

1. 高景海,《宏观经济学(经济管理类) 》(第三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2. 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考核方式:考试

4.  课程名称:统计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54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统计学的概念、统计学的发展简史、统计学的应用领域;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图表展示;数据的概括性度量、概率与概率分布、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分类数据分析、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教学要求:掌握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中的实际数据;能够全面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学发展简单历史过程,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统计学的应用领域;掌握必需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基本的统计指标知识,为深入进行经济分析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工作主要环节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原则、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辨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有关知识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必要基础。

使用教材:贾俊平,《统计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主要参考资料:

1. 金勇进,《统计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李洁明祁新娥,《统计学原理》(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美)Mario F.Triolo,《统计学基础》(第十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杨立生,《统计学原理》(第一版),北京大学,2011.

考核方式:考试

5.  课程名称:财政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 54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财政学》通过研究财政现象和本质,揭示和阐明财政活动的规律,探索财政活动同整个国民经济和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性,进而为财政活动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讲授内容有:财政基础理论--包括财政的概念和本质,财政的产生和发展,市场经济运行和财政分配的关系,公共物品理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财政职能理论,公共财政的提出和发展、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与公共财政建设的关系,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中需要处理的分配关系等;财政支出理论与制度--包括财政支出一般理论分析,购买性支出(含政府投资支出、文教科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等)的理论、制度和操作,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和税式支出等)的理论、制度和操作;财政收入理论与制度--包括财政收入一般理论分析,税收理论和制度(含税收公平和效率、转嫁和归宿、税收制度和结构、税制要素构成等),国际税收关系,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公共收费理论和管理等;国债理论与制度--包括国债概念和特征,国债种类和功能,国债负担形成和优化,国债发行和偿付等;财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包括预算管理功能和形式,预算编制程序和执行,预算外资金发展和现状,财政政策要素和类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管理,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和沿革,分级预算体制的理论依据,我国当前的财政管理体制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等。

教学要求: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充分理解财政活动的本质、职能、运动规律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掌握财政各收支项目得以确立的依据,各有什么特点,财政收支总量变化的规律和收支平衡与否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考察财政政策是如何反映财政活动的规律,探索隐藏在财政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引导学生提出我国进一步改革财税体制和创新财政理论的思路。

使用教材: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资料:

1. 邓子基,《财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2. 哈维·S·罗森,赵志耘(译),《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考核方式:考试

6.  课程名称:金融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 54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金融调控等五大方面。具体包括货币、货币制度、货币流通、货币供求给均衡与非均衡、信用及信用形式、利息和利率、 金融机构体系、银行与非银行机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货币、信用和金融活动的一般规律性;了解货币、信用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历史发展,人类在金融管理方面积累的基本经验和一般惯例;了解当今世界(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及特点;了解我国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政策、法律和规章制度,以及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中国金融改革的取向等,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使用教材:   黄达,《金融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主要参考资料:

1. 曹龙骐,《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戴国强,《货币银行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考核方式:考试

7.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 54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该课程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旨在解释各个经济社会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及政策含义,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和国际经济格局下资源利用的决定因素及传递机制,包括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一体化理论、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制度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包括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的原因和形式、区域经济理论和国际要素流动理论等。掌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和内外平衡理论等。

使用教材: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主要参考资料:

1. 黄卫平, 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夏杰长,马胜杰朱恒鹏,《国际经济学》,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

3. 华民,《国际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考核方式:考试

8.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实验)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72(36 +36)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计量经济学模型;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基本假定的模型、专门问题;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经典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

    教学要求:掌握单方程线性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理解联立线性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有关模型识别、检验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常用的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的理论模型和估计方法,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从事经济数量分析的能力。

使用教材建议:李子奈、潘文卿 ,《计量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主要参考书目:

1.古扎拉蒂,林少宫(译),《计量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 唐国兴,《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模型》,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考核方式:考试

9.  课程名称:会计学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54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对基础会计成型的基本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对会计假设和一般原则做选择性的介绍,对会计核算方法和操作技术进行重点介绍。本课程的具体内容为会计的产生及发展、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会计的基本假设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与一般要求、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和复式记账、会计凭证、工业企业一般经济业务核算、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档案和综合实训等。在会计核算诸多方法中,强化对原始凭证的认识、填制及运用技术实训,增加常用原始凭证的填制内容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如财务会计的特点、要素、前提、基本计量原则等。掌握确认、计量、报告各种经济业务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影响的原理与方法。特别要理解对同一种经济业务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及其理由。掌握各种财务报告的作用、内容、编制及相互关系,特别要学会利用财务报告分析的技巧阅读、理解财务报告。

使用教材:许拯声,《会计基础教程》(第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主要参考资料:

1. 陈国辉,《基础会计》(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2. 徐勇,《会计基础》(第一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考核方式:考试

10.   课程名称:应用时间序列分析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54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时间序列分析主要针对依时间次序观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研究随机时间数据序列的统计规律,建立数学模型,预测结果和控制其发展趋势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深刻地理解时间序列的基本理论、思想和方法,掌握各种模型,如平稳时间序列模型、非平稳时间序列模型及季节时间序列模型等的建立,利用模型进行控制和预测,并结合学习使用各种统计软件进行各种数据处理,有效地掌握所学方法。

使用教材建议:史代敏,谢小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资料:

1. 周永道,王会琦,吕王勇,《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王燕,《时间序列分析——基于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 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 何书元,《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詹姆斯·D·汉密尔顿,《时间序列分析》(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考核方式:考试

11.   课程名称:应用多元统计分析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 54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及要求:

主要内容: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解决多指标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多元正态总体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的假设检验、多元数据图示法、多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及典型相关分析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多种多元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数学原理的基础上,能够把大量的数据简化到人们能够处理的范围之内,能够构造一个综合指标代替原来的变量,能够进行判别和分类,能够对数学计算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从专业背景上给予分析;能将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至实际中去,为避免繁冗的数学计算,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会使用SPSS、Excel和SAS软件的相关功能。

使用教材:傅德印,《应用多元统计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主要参考书目:

1. 任雪松,于秀林,《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 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16.

4. 张润楚,《多元统计分析》,科学出版社,2006.

考核方式:考试

十三、专业教学计划表和学期教学计划表(附表)

打印    收藏
上一条:教务处李琳处长来数理学院指导培养方案修订
下一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
关闭窗口
 
 
教育机构
省内高校
旧版回顾
学校首页 |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我们的位置 | 调查
 

单位:安顺学院数理学院  地址:贵州安顺市开发区学院路25号安顺学院数理学院  网站安全隐私说明
电话:0851-32214775  邮箱:asxyslxy@126.com  邮编:561000
版权所有 安顺学院数理学院   ICP备案号:黔ICP09002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