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计学院简介
1.历史沿革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简称:数计学院)是安顺学院校属二级学院。先后历经1977年的贵阳师范学院安顺分院数学科,1993年教育学院并入成立数学系,1994年更名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2006年3月升格为本科安顺学院数学系,2008年4月更名为安顺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2013年8月原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原物电系物理学专业合并组建数理学院,2021年3月专业重组并组建数计学院。
2.专业简况
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为师范方向(23年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经济统计学为经济管理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软件方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方向,且计算机与大数据专业与中关村软件合作共建,采用“3+1”培养模式。
学院以“彰显师范特色,突出应用型特点”为办学定位,立足安顺,服务贵州,面向全国。着力为地方基础教育、企事业、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人格品质健全、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
3.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4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15人,博士13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20人。教师中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贵州省高(千)层次人才2人、市管人才1人,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人。
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6人,其中国家优青、吴文俊人工智能奖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省金师1人。外聘企业讲师6人、中小学数学教师10人,其中廖兴坤(开发区实验小学)为数学学科贵州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周福乾为黔灵名师。
4.学科科研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学为校级第一批重点建设学科,第三批培育学科。
近五年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发表SCI/EI/ISTP检索论文70余篇,包括有《IEEE Transaction on Cybernetics》《Energy》《Neurocomputing》《Soft Computing》、《Engineering Optimization》等国际期刊及《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等重要核心期刊。
出版学术专著5部、教材6部,授权专利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项。
获贵州省科学科技奖1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刊《智能系统学报》首届优秀论文奖1项;安顺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多项;贵州省数学建模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组织者等荣誉称号。
5.学术交流
清华大学王凌“智能优化与调度”团队,华南理工大学詹志辉;成功举办有贵州省计算机学会学术年会、贵州省数学学会学术年会、贵州省应用统计学年会,教师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10余次。
6.学生培养
l研究生教育
拥有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建有研究生工作室(90平方米,18台微机)。数学学科研究生导师6名,聘请中学4名教师作为研究生实践导师(三导)。已毕业研究生9人,现有在读研究生3人。
l本科生教育
现有在校本科生1090人,共19个班。对本科生培养推行“三向教育”措施,即大一定向教育,大二、大三正向教育,大四去向教育,确保毕业时获得教师资格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能够就业。近五年首次就业率均在80%以上。(截止2025年6月11日)
学院重视学生实践教育,与20多家中小学、教研、企业单位签订实习、实践基地;与贵州省5个数学名师工作室建立合作培养工作站;聘请中小学高级教师作为师范生实践技能课程教师,为本科生的实习实践做好充分准备。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1项、银奖5项、铜奖10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省一、二、三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一、二等奖3项,省一、二等奖18项;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省一、二等奖15项;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市场调查大赛获国家级三等奖3项;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级一、二、三等20余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工业和信息化技能大赛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S(工业大数据算法)赛等获国家级2项,省级10项;贵州省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活动中,获得全国奖、省级奖多项;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多项。
7.实验室建设
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教法实训室”、“智能优化与信息处理创新群体实验室”、“网络安全科普基地”、“VR虚拟仿真&大数据协同开发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软件开发实训平台”、“中关村软件设计实训室”、“计算机实验室”、“服务器机房”共1430平米实验室;有“课件制作实验室”、“教学设计实训室”、“书写技能实训室”、“面试实训室”共404平方米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心。